rss
    0

    经济50人论坛

    2024.02.08 | admin | 31次围观

      一、长寿时代的特征

      当前普遍将人口转变分为四个阶段,即第一阶段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人口规模不变或增长极其缓慢;第二阶段是高出生率、死亡率下降,人口快速增长;第三阶段是出生率下降、低死亡率,人口增速放缓;第四阶段是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人口规模趋于稳定。

      目前世界正在由人口转变的第三阶段快速转向第四阶段,但第四阶段以及之后会进入什么状态?

      我们在此提出长寿时代的概念,认为它将是人口转变后的新均衡。这一“时代”伴随着五大特征:低死亡率、低生育率、预期寿命持续提升、人口年龄结构趋向柱状、平台期老龄人口占比超越1/4。

      1.死亡率下降至低水平

      在19世纪,人类的死亡率开始显著下降。当时生活水平提高、营养改善是决定性的因素。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幅提升,使人们逐步摆脱了饥饿的困扰,增强了抵御疾病的能力。

      公共卫生条件的改善对死亡率的下降同样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对传染性疾病的控制。以美国为例,由于通过水和空气传播的传染性疾病得到了有效控制,1900年至1940年美国整体死亡率下降40%,预期寿命从47岁提升至63岁,原来在城市生活死亡率更高的问题也在这一时期消失了。

      到20世纪下半叶,医疗和技术进步与死亡率下降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有研究指出,美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死亡率下降的原因是得益于医疗进步带来的心脏病、中风等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降低。1950-2016年美国预期寿命提升了11岁,其中一半以上的增长与65岁及以上人群生存率提升有关。此外,欧美发达国家在公共卫生方面的知识和现代医药技术向发展中国家的传播推动了全球死亡率的快速下降。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对卫生健康领域非常重视,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现了死亡率的快速下降。

      20世纪50年代初期发起的全民卫生运动极大地改善了中国公共卫生的状况,显著提升了对传染病的防治能力。《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2019)》显示,与解放前相比,到2018年中国孕产妇死亡率从1500/10万下降到18.3/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下降到6.1‰,平均预期寿命从35岁提升至77.0岁。

      2.生育率下降至低水平

      在农业社会,人是最重要的经济资源,孩子是生活保障和劳动力的来源,因此在高死亡率的生存环境下,高生育率是维持社会发展的需要。工业革命的到来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在这一过程中,女性的地位得到了根本性的提升,生育意愿也因此发生了改变。

      首先,儿童死亡率的显著降低使人们对生育孩子数量的意愿产生了变化。孩子的质量与父母在时间和金钱上的投入相关,在潜在生育孩子的供给量和需求量上,夫妻间需要寻求一个平衡。

      其次,女性受教育水平的不断提升,增强了女性社会和工作参与的能力,改变了女性对生育的态度,在一定程度上也相应推迟了结婚和生育年龄。

      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起经历了生育率的快速下降,到1980年总和生育率已经从6左右降至3以下,到20世纪90年代已降至替代水平以下。其中,生育政策的影响只是一方面,而社会、人口、经济的发展变化越来越成为影响生育率的主导因素。

      近年中国二胎政策开放并没有带来生育率的回升。从国际经验来看,一些低生育率国家鼓励生育的政策也是需要漫长的时间积累才可能看出成效。

      3.预期寿命持续延长

      新兴药物的不断创新、先进医疗技术的普及应用和进步使心脑血管疾病、癌症、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逐渐从致死性的疾病杀手变成可控制的慢性疾病,人类的预期寿命得到持续延长。

      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主要的发达国家都保持了每10年增长2岁-3岁的趋势。以癌症为例,研究数据显示,与1991年相比,2017年美国癌症死亡率已经下降了29%,其中2008-2017年平均每年下降1.5%;2016-2017年下降2.2%,创历年新高。

      人类的预期寿命还将保持稳步的增长,有预测研究指出,到2040年全球男性和女性的预期寿命都将提升4.4年,届时日本、新加坡、西班牙、瑞士有望超过85岁,另有59个国家也将超过80岁。

      在中国,伴随着死亡率的快速下降,人类的预期寿命也得到了大幅提升。20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的20年间,中国的预期寿命增长了22岁,之后以每10年增长约3岁的速度稳步提升,到2018年已达77岁。

      从经验角度看,经济、社会、医学的发展会不断推动人类寿命延长,人类的预期寿命可以持续地增长。

      4.人口年龄结构趋向“柱状”,老龄人口占比高峰平台期超越1/4

      在死亡率和生育率下降的双重作用下,世界人口增速放缓,全球的人口年龄结构在由传统的金字塔形态向柱状转变,即各年龄段人口占比向均等化发展,老龄人口与青少年人口数量均等化。从更为长期的角度看,由于生育率的持续下降,人口年龄结构还可能出现倒梯形。

      联合国数据显示,1960-2020年,全球0-14岁少儿人口占比不断下降,由37.2%降至25.4%;65岁及以上老龄人口占比持续上升,由5.0%增至9.3%,并且预计在50年后二者将趋于均等。

      新中国成立后的前20年,死亡率大幅下降,而生育率继续保持高水平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才开始明显降低,使得改革开放后劳动年龄人口出现了爆发性增长,抚养比下降、劳动力供给充分带来的人口红利推动了中国的高速发展。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也已达到峰值。伴随着死亡率、生育率降至低水平并趋于稳定,预期寿命稳步提升,老龄人口占比增加,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开始日渐趋于柱状。

      二、长寿时代与健康时代

      在长寿时代,人类的预期寿命获得延长,同时也面临着与之前完全不同的健康挑战。健康成为更为迫切的需求,且这种需求将更加多样化和长期化,成为健康产业成长的强劲动力,健康时代随之来临。

      1.长寿时代疾病谱发生重大改变

      人类疾病类型的流行病学转变与长寿时代同步来临。2002年召开的第二次世界老龄大会就已经指出,当时全球各区域都正处于流行病学转变的阶段,即从主要罹患传染性疾病和寄生虫病为主转向罹患慢性疾病和变性疾病为主。

      华盛顿大学健康指标与评估研究所(IHME)2017年对195个国家和地区的研究表明:1990-2017年,新生儿疾病、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结核病等传染性疾病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下降,而缺血性心脏病、中风、慢阻肺等慢性病、老年性疾病则大幅上升,特别是缺血性心脏病成为全球首要致死原因。

      中国也正在面临同样的转变,中国1990-2017年致死和生命损失疾病谱前5名已经从传染性疾病、新生儿疾病等急性疾病、儿童期疾病转变为心脑血管疾病、肿瘤、退行性疾病等慢性病、老年性疾病。

      2.长寿时代使得带病生存时间延长

      在长寿时代更多疾病将与高龄老人共存,带病生存成为长寿时代的普遍现象。如果将60岁以上老年人寿命分为健康状态和带病状态,就会发现人群预期寿命增加主要是带病生存时间的延长,特别是各种非遗传性慢性病导致的健康损失并不会短期内致人死亡,而是与人长期共存。因此,获得的额外寿命是处于身体健康还是疾病状态这个问题变得越来越重要,如何面对长寿时代带病生存的疾病负担在未来将对卫生系统的规划、健康相关支出和健康产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3.长寿时代将促使健康产业发展

      长寿时代的“带病生存”使得人们与健康相关的费用支出剧增。

      据国内外的有关资料,人均医疗费用和年龄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60岁以上年龄组的医疗费用是60岁以下年龄组医疗费用的3-5倍。同时,老龄人口规模的增加必然带来社会医疗总费用的增加。

      医疗技术创新是近年推动医疗费用增长的最重要原因之一。目前主流的医疗技术还是以医院内使用的针对重大疾病的治疗手段为主,此类技术的成本和使用门槛高,导致费用昂贵。将患者从医院引流进入基础医疗机构,使用更多低成本的医疗技术,加强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将不仅对患者自身的健康有利,也将对遏制医疗费用的快速上涨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长寿时代,随着人体的衰老,不可避免地出现相关健康问题,“带病生存”成为常态,健康将成为个体关注的第一要素和最宝贵财富。庞大的健康需求将促进大健康产业的极大发展。

      为人们提供健康生活解决方案,是大健康产业最大的商机,也将推动社会进入健康时代。在美国,卫生总支出占GDP的17.9%,大健康是最大的产业。美国65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6%,卫生总支出占比达到36%;如果从55岁算起,29%的人口花费了56%的卫生支出。目前,中国的经济结构中,房地产占比最高,其次是汽车,卫生总费用在GDP中占比仅有6.4%。

      健康时代里最核心的产业是医药工业、健康服务和健康保险。

      2019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中,美国有15家大健康企业,中国只有2家算是大健康企业。按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目标,到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业总规模超8万亿元,2030年达16万亿元。可见,中国大健康产业具有巨大成长空间和产业结构转变机会,未来有望成为中国经济中的支柱产业之一。

      三、长寿时代与财富时代

      长寿时代,人们的预期寿命延长,居民高度关注养老资金是否充沛。

      在公共养老资金有限的情况下,理性人将更有动机增加财富总量和延长财富积累期限来储备养老资金,形成旺盛的财富管理需求。因此,与长寿时代相伴而生的是财富时代。

      1.长寿时代,养老金替代率是关键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自1997年中国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体系改革以来,养老金社会平均工资替代率从71.51%降至45.92%。中国的养老储备严重依赖第一支柱,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占比过低。由于企业负担和经济结构的差异,中国发展第二支柱养老体系迟缓,亟须提高第三支柱占比,让个人养老保险发挥更大作用。

      2.长寿时代带来财富的增长

      人力资本在第二次人口红利形成中起到重要作用。

      宏观层面,老龄人口占比提升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劳动密集型产业让渡给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人力资本的价值更加重要。世界银行数据显示,预期寿命越长的国家受教育水平越高。预计中国劳动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从2018年的10.5年上升至2035年的12年。总之,人力资本的质量提升将促进劳动生产率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亦将随之增加,进而促进社会财富总量的发展。

      养老财富积累期限的延长,也将促进社会财富总量的发展。伴随着人口预期寿命延长与健康水平提升,健康低龄老人人数将大幅增加,叠加教育投入增加带来的人力资本质量提升,人力资本的折旧将放缓,该人群具备延长工作年限的基本条件。如果劳动人口的工作年限延长,其养老的财富储备期限将延长。事实上,多个老龄人口占比较高的国家采取了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的方式来作为应对措施之一。此外,为应对长寿时代,理性人会在年轻时期更早地开始筹划养老的财富储备。以上两种方式都将延长养老财富储备的期限,提升社会财富总量。

      3.长寿时代居民的财富管理需求引领财富时代

      长寿时代,居民将更加依赖投资回报和财富积累来养老,财富管理需求旺盛,长寿时代将带来财富时代。

      随着老龄人口总量和比例快速增长,公共养老金替代率呈下降趋势。同时,少子化使得依靠子女养老的可能性下降。因此,个人和家庭的投资回报对于居民养老的重要性提高。以中国、美国、日本、英国、德国等老龄人口占比较高的国家近20年的数据为例,随着老龄人口占比的不断提升,个人财富市场规模也持续增加。

      财富时代,中国居民财富结构将更加多元化。居民财富管理将直接影响居民消费,包括老年时期消费。根据西南财经大学与广发银行联合发布的《2018中国城市家庭财富健康报告》,中国居民财富管理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家庭住房资产占比过高(70%),远高于美国的31%,严重挤压了金融资产配置。下一步,中国居民财富从房地产向金融资产转移预计将是大趋势,中国居民财富结构将更加多元化。

      另外经历资本市场洗礼,个人投资者开始变得更加理性,更加成熟,更倾向于向专业的财富管理机构寻求投资建议。

    经济50人论坛

    经济50人论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