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0

    昨天处暑,明天出伏!冷空气真的来了!上海能算“火炉城市”了吗?解答

    2024.02.13 | admin | 23次围观

      昨天处暑

      明天出伏

      全上海都在等待周三降温

      可喜可贺

      今天的气温降了

      13时05分左右

      北部、东部气温实况

      多在30℃以下

      虽然湿度略大

      但体感比前几天真的好太多了~

      

      

      

      冷空气已启程

      全上海都在等的周三终于来了

      上海今天阴到多云

      有时分散性阵雨或雷雨

      气温28~32℃

      东北风4~5级

      雷雨时阵风偏北7~9级

      空气相对湿度90%~50%

      25~26日

      受冷暖空气共同影响

      上海有一次较明显天气过程

      并伴有雷电和短时强降水

      主要降水时段出现在

      25日午后到26日

      雨量分布不均

      最大小时雨强30~50毫米

      气温在27~34℃之间

      

      26日以后

      上海以多云到阴、

      有时有阵雨或雷雨的天气为主

      最低气温25~26℃

      早晚体感舒适

      白天最高30~31℃

      

      台风黄色预警来了

      中央气象台8月24日06时继续发布台风黄色预警,今年第9号台风“马鞍”(强热带风暴级)的中心今天(24日)早晨5点钟位于广东阳江东偏南方向约700公里的南海北部海面上,就是北纬19.2度、东经118.1度,中心附近最大风力有10级(25米/秒),中心最低气压为985百帕,七级风圈半径200-240公里。

      

      预计,“马鞍”将以每小时25公里左右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强度逐渐增强,并将于25日早晨到下午在广东深圳至湛江一带沿海登陆(25-33米/秒,10-12级,强热带风暴级或台风级),登陆后强度逐渐减弱。

      气象专家答疑:上海还称不上“火炉”

      今冬未必特别冷

      然而

      这个令人难忘的极端夏天

      还留下很多谜团

      上海算得上“火炉”城市吗?

      之后会采取人工降雨措施吗?

      大热之后会大冷吗?

      ……

      记者就此采访上海市气象局

      首席服务官邬锐博士

      请他解答网友最关心的几大问题

      1、今年夏天创造了哪些第一?

      今夏之热,创下了多个与40℃相关的纪录:最早40℃,出现在7月10日;最高40.9℃,出现在7月13日(持平2017年);最多≥40℃的极端酷热,达7天。

      邬锐表示,从目前来看,今年夏天的各项指标已经超过了2013年和2017年这两个知名的炎热夏季,比如截至今日上海≥35℃的高温天数已达49天,超过了2013年的47天;≥40℃的极端酷热天数共7天,也超过了2013年此前保持的5天的纪录。

      “40℃以上的天气每一天都很艰难,今年7天的这个数字可以说在纪录保持上已是遥遥领先,而且除40℃之外,今年还有很多个39.9℃、39.7℃、39.6℃这样很接近的气温。”

      唯一能与今年比肩的可能要数80多年前的1934年,这年夏天至今保有两项纪录未被打破:高温日数55天,酷暑日数34天。而今夏截至目前这两项数字分别为49和30。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1934年观测仪器的技术水平与质量控制可能远不如现在,虽然当时的文献资料记载当年夏天十分酷热,但这也与当时公共设施尚不完备,居民家中没有空调等因素相关。

      因此从市民感受和各项指标来说,今年夏天的炎热程度并不止在气象史“排名前列”,而是综合来看就可排到第一。

      

      2、上海是“火炉城市”吗?

      今年夏天,我国中东部地区连片连片的大热,一时间各种高温榜单纷纷出炉,上海在其中也是常客。中国天气网在8月19日排出的全国“蒸煮闷”热榜上,上海以50天之多,遥遥领先排名第二的40天的成都,在“桑拿天”一项上傲视全国。那么,这说明上海也是全国前列的火炉城市吗?

      邬锐表示,从气象数据上来说,上海还称不上火炉城市,重庆、杭州、武汉、南昌这些地方的热度更甚。

      市民感觉非常热,可能与上海的高温酷暑天气在上午到中午时段气温蹿升过快有关,往往一眨眼就到了36℃、37℃的水平。相对高的湿度也让体感更加闷蒸。

      但总的来说,“桑拿天”的感受具有个体差异,而上海位于沿海地区,海洋性气候较之山地气候的杭州、有谷地热蓄积效应的重庆这些内陆城市来说,整体上热度还排不到全国前列。

      3、上海会人工增雨吗?

      此前的高温酷暑中,隔壁浙江多地进行“人工增雨”,在网上引起了一大波围观,许多网友十分羡慕。上海烈日高照,不少网友也盼甘霖降温,那么上海可以人工降雨吗?

      邬锐介绍,人工增雨有非常多的限制条件,有时候是出于农业的需求。上海城市化水平发达,居民生活用水也很有保障,对降水的依赖度相对没有那么高。综合来看,尚不符合人工增雨的条件。

      

      4、夏天大热后冬天会大冷?

      许多网友担心,大热之后会大冷,今年冬天可能会特别冷吗?“从均值回归的角度说,大热之后有大冷,一些网友的推测也是有道理的。”邬锐表示,从统计上来说,有这类补偿机制,但需要指出的是:第一,今年特别热,可能时间尺度上要过几年才会特别冷,将热的这部分平均回来;第二,上海特别热,不一定在上海特别冷,可能在别的地方冷,因为均值回归是在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的平均。

      所以综合来看,不一定上海今年夏天热得极端,半年后上海的冬天就会冷得极端。

      今年是未来10年最凉爽一年?

      中科院回应

      2022年是我国有完整气象记录以来

      最炎热的一年

      如果这只是个开始呢?

      话题#今年或许是未来10年

      最凉爽的一年#

      日前就火上热搜

      话题阅读量达52.7万

      并由多个“自媒体大V”转发

      引发网友对未来高温天气的担忧

      

      

      

      △部分自媒体发布相关话题

      根据国家气候中心近日监测评估,综合考虑高温热浪事件的平均强度、影响范围和持续时间,从今年6月13日开始至今的区域性高温事件综合强度已达到1961年有完整气象观测记录以来最强,具有持续时间长、范围广、强度大、极端性强等特点。

      

      部分自媒体为印证“今后的夏天会越来越热”这一观点,援引了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专家2020年6月刊发在《自然·通讯》杂志论文中的观点,认为“论文的评估结果意味着未来东亚夏季风更强、季风降水更多,但登陆的台风可能减少,同时也意味着中国东部和南部的高温热浪风险增大”。

      

      

      大气物理研究所官方回应

      这是对论文原意的曲解

      对此,22日晚,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在微博发布说明,指出“有关微博公号的提法是对论文原意的曲解”。

      全文如下:

      

      大气物理所解释称,该所学者2020年发表在《自然-通讯》上的题为“Emergent constraints on future projections of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ubtropical High”的学术论文,关注的是极高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RCP8.5),到2100年,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可能变化。该论文工作与近期极端高温事件的发生和预测没有任何联系。

      大气物理所还回应称,要对本世纪末的长期气候变化进行预估,必须借助气候模式,但是受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当前模式结果依然存在不确定性。在气候预估方面,其体现就是不同模式对于同样的温室气体强迫的响应存在差异,例如参加“第五次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5)的35个气候模式对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预估结果彼此相差很大。为了减小这种不确定性,以给出更加准确的长期变化预估结果,这篇论文采用了一种在国际上被称为“涌现约束(Emergent Constraint)”的方法,其基本原理是根据当前气候状态与未来状态之间的可靠物理联系,利用当前丰富的观测资料来对气候模式的原始预估结果的偏差进行订正。

      综上,这篇论文不涉及未来10年的温度预测问题,更没有提出、也不支持“今年是未来10年最凉爽的一年”这一结论。有关微博公号的提法是对论文原意的曲解,特此说明。

      我国极端高温超全球增暖速度

      针对今年夏季我国大部分区域出现持续的极端高温以及许多区域同时发生严重的干旱现象,中科院大气物理所研究员李熙晨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今年我国极端高温要比全球变暖的增温速率更为剧烈。”

      李熙晨解释称,全球变暖速率平均0.1℃/10年,而今年夏天我国多地极端高温,显然已经超过平均增暖速率。

      

      △2022年8月19日,上海,黄浦区高温红色预警,外滩景观平台上游客稀少

      “夏季极端高温的一个直接诱因是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辐射强迫变化所导致的全球增温。人类活动排放的二氧化碳、甲烷等温室气体能够吸收和发射红外线,持续加热大气和地球表面,造成地表的持续增温,全球变暖。如果我们不及早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很可能今年的极端高温现象会慢慢变为常态。”李熙晨对记者表示。

      针对今年夏季的极端高温发生的其他原因,李熙晨认为,也受到全球海洋、海冰变率的影响。“今年热带太平洋发生了明显的拉尼娜现象。同时北极海冰加速消融、北印度洋持续增温。”他说道,“这些气候变率会对我国上空的大气环流产生影响,最终表现为我国上空持续受到高压中心的影响。”

      来源:东方网综合中国天气网、新闻晨报、上海新闻广播、@中科院大气物理所、中国环境客户端

      视频:邵阳

      编辑:董俊成、shirely

      审稿:钱程灿

    昨天处暑,明天出伏!冷空气真的来了!上海能算“火炉城市”了吗?解答

    昨天处暑,明天出伏!冷空气真的来了!上海能算“火炉城市”了吗?解答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