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ss
    0

    中国历史时期农牧业分界线的推移

    2024.02.11 | admin | 22次围观

      中华文化是孕育于大河流域的农耕文化,但是中原的农耕文化和北方的游牧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几乎贯穿了整部古代史。那么农牧分界线又是怎样推移的呢?

      1)夏、商、西周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分布着许多过着游牧生活的戎、狄、蛮、夷部落,他们与从事农业生产的华夏诸部交错杂居。殷周之际, 农业区的北界大约位于泾渭中游—汾水下游—易水流域一线。西周时期,农业区的北界有所扩展,到达晋、燕两国所在的地方。

      2)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质农具和牛耕的推广,农业区迅速扩大。这一时期的农牧业分界线是龙门—石碣一线,战国时期农牧业分界线在龙门山以西的延伸,应该是由龙门山斜向西南,沿关中平原北部的北山南麓西行,直到陇山之下。

      3)秦汉时期,农牧业分界线推到了阴山一线。汉武帝以后,农牧业分界线大大地向北推进,农业区的北界大致位于湟水流域—河西走廊北侧—贺兰山—阴山以及长城一线。

      4)东汉时期,少数民族相继内迁,入居延边诸郡,这些地区的大部分土地成为半农半牧或农牧交错的地方,原来的农牧分界线迅速内移。

      5)魏晋南北朝时期,农牧分界线进一步内缩,大致位于渭河平原北部边延至汾水中游一带。

      6)隋朝虽将农耕区的北届推移至阴山以南的河套地区,关中平原以北的地区却仍是一个半农半牧的过渡地带。

      7)唐朝前期的农牧分界线大体上还是龙门—碣石以及延伸线。安史之乱以后,开始出现由西北向内地移动的趋势。

      8)北宋时期,黄河中下游一带成为农牧交错地区。金国沿大兴安岭东侧,直到大青山以北,挖了一条界壕,这条界壕就是当时松辽平原和内蒙古高原之间的农牧分界线。

      9)元代中书省辖地被称为“腹里”(大致包括今北京、天津市以及河北、山东、陕西三省的全部和内蒙古、河南部分地区),“腹里”以南以农业为主,以北以畜牧业为主。陕西行省北部由于杂居着许多游牧民族,属于半农半牧地区。四川西北部、甘肃以西地区均以畜牧业为主。云南也是一个农牧杂错的地方。

      10)明代把长城称为“边墙”,东起鸭绿江,西至祁连山麓,这实际上就是明代农牧分界线。

      11)清代北方的农牧分界线有两条,一条是由陕西省北界,经山西、河北的长城,至辽西努鲁儿虎山,此线以南是农业区;另一条线是由贺兰山、阴山、乌拉山至大兴安岭南端,此线以南是半农半牧区或者农牧交错区以及零星的农业区(河套平原、银川平原),以北是畜牧区。东北地区则以柳条边(老边)和新边为界,此线以东是农业区,以西是畜牧区。

    中国历史时期农牧业分界线的推移

    中国历史时期农牧业分界线的推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